我們從現(xiàn)實生活中拈來一例,真實地感受一下,這個世界中普通人最普遍的思維方式:
有一次,我隨同一批傳媒專家,乘車從武漢出發(fā),去鄂西神農(nóng)架風景區(qū)旅游。旅途較長,單程約500公里,驅車需要6個小時。司機是武漢本地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輕小伙子。在去神農(nóng)架的路上,他的心情不是太好,總是聽到他在指責違章的行人和車輛;而在返回武漢的6小時路上,他一直是情緒高昂,興致勃勃,甚至還邊開車邊唱歌吟詩,相當可愛??斓轿錆h的時候,我隨意問他為什么這樣,他是這樣回答的:“去和回雖然同樣是6個小時,但去的時候,每開1公里,離家就遠了1公里;而返回的時候,每開1公里,離家就近了1公里。所以去的時候心情郁悶,回的時候心情舒暢?!?/P>
在我們看來,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,把整個旅途看成是一個整體,而不是“去”和“回”的兩個部分,那么,不管是“去”還是“回”,每開1公里,都是離家近了1公里。因為整個旅途是1000公里,“去”和“回”都是在1000公里之內做減法。這樣一來,可能心情就不會有郁悶與舒暢之分了。
通過這個例子,我們想說明:普通人最普遍的思維方式并非是抱元守一,而是對立地一分為二。而品牌,正是存在于具備最普遍思維方式的最廣泛的普通人心智中。因此,品牌的戰(zhàn)略只有符合這種對立的思維模式,才有可能讓產(chǎn)品或服務成功地占領普通人的思想,從而成為品牌。
對立,是個辯證的概念,是相反、相關。此時相反,彼時相關;低角度看相反,高角度看相關,故皆稱為“對立”。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——存在于萬事萬物中的矛盾法則,其本質即是對立統(tǒng)一法則。對立統(tǒng)一法則告訴我們:“一切事物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、互相排斥、互相對立的趨向”。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說過儒學的兩條線索,他認為:儒學除了孔、孟、程、朱、陸、王這條“修心養(yǎng)性”的“內圣”脈絡外,還有孔、荀、董、王(通)、陳、葉、顧、黃等“通經(jīng)致用”的“外王”路線。儒家一面高懸理想,宣揚人性善的倫理主義,另一面又重視實際,實行人性惡的歷史主義,兩者矛盾交錯,沖突折中,在相互磨合中,維持了這個民族的長久生存。所以李澤厚先生一直講“兼祧孟荀,儒法互用”[1]。修心養(yǎng)性與通經(jīng)致用、內圣與外王,既相反又相關,是對立統(tǒng)一的關系。這種關系是文化傳承、民族生存、社會進步的發(fā)動機。對立統(tǒng)一的法則即事物矛盾的法則,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,因而更是戰(zhàn)略思維的根本法則。品牌消費活動是社會活動的一種,其規(guī)律在對立統(tǒng)一法則之內。
一山二虎,一泉二蛟,一群兩雄,一國兩君,其勢不可兩立,已被自然和社會所一再證明了且不斷證明著。格斗的結果,不是一勝一逃,便是一死一傷;也或者,成了一主一從、一正一副。需要補充說明的是,所謂一山二虎,習慣上指的是兩只雄虎;如果二虎一雌一雄,按通常的理解,也可以說是處于矛盾關系之中,因為據(jù)說差異就是矛盾,等等。但這已和二雄對峙的性質大異其趣,這是一種相得益彰的關系,只有在這種關系中,雙方才能完全實現(xiàn)自己,而且不是靠排斥對方、相反需幫助對方實現(xiàn),同時才能實現(xiàn)自己[2]。我們可以知道,實現(xiàn)自己就是要做到有差異、做到與眾不同,不要在已經(jīng)有一虎的一山里,做同樣的虎,而是做一只有差異的虎,或是找到?jīng)]有一虎的另一座空山,去“占山為王”。
在這里,青,我們既可以理解為和藍相得益彰,共同在顏色的“大山”里,成為二虎中的一雌一雄,互相映襯、幫助對方實現(xiàn)自己;也可以理解為在沒有藍的另一座空山里,占山為王,即便這座空山再小,也都可以成為“王”。正如荀子在《王霸篇》中說道:“百里之地可以取天下,是不虛”,意思是:“憑借方圓百里的土地可以取得天下,這不是虛構的”。而當時也正有“湯在亳,武王在鄗,地方都不過百里,都成為天子”的現(xiàn)實情況。
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。同樣,荀子的兩個著名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,正是對立戰(zhàn)略的實踐者、受益者。韓非子在儒家之外創(chuàng)立新的思想體系,成為法家創(chuàng)始人,是法家第一代表。李斯則選擇在“非理論界”打拼,“受荀卿之學,佐成秦治”,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政府大臣,也在荀子、韓非子的對立(相反或相關)面做到了第一,名垂千史。韓非子和李斯都成就了千年品牌。
韓非子和李斯500年之后的中原大地上,新建了一座當時很不起眼的小寺廟——少林寺。1500余年后的今天,少林寺成為新聞的焦點:俄國總統(tǒng)普京造訪少林寺、方丈釋永信獲價值百萬元的越野車、啟動《禪宗少林音樂大典》、全球海選功夫明星、全球武僧巡演……釋永信在《禪露集》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:“佛教不避世,佛教如果避世,早就自取滅亡了。”這就是少林寺的戰(zhàn)略思想——走進社會、走進大眾,且與時俱進,也就是在這樣思想的指引下,才使少林寺的“歷史性格”與其他寺院所不同。2006年以來,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,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,老撾人民革命黨總書記、國家主席朱馬里,柬埔寨副首相賀南洪以及來自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世界旅游小姐,美國聯(lián)合武館500名洋弟子等相繼造訪少林寺,少林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不斷擴大,“少林”品牌的影響迅速飆升[3]。
很顯然,少林寺的戰(zhàn)略思想——走進社會、走進大眾,與其他寺院相比較而言,正是對立戰(zhàn)略的思維,這讓少林寺的“歷史性格”,與其他寺院形成強烈的差異,從而使這座被佛光照耀了1500余年的寺廟,自從達摩面壁九年、慧可斷臂求法、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,再一次讓世人矚目,也再一次實現(xiàn)了自己立世的獨特價值。
本文網(wǎng)址:http://xdlbtl.cn/info/17121214090014004529